在郑州生活了8年的小张最近有点迷茫。他和妻子在中原区租房,孩子即将上小学,买房成了刚需。但看了十几个楼盘后,他发现郑州房价像“迷宫”:金水区新房1.8万/㎡起,而荥阳远郊盘只要7000元/㎡;同一小区二手房,有的业主降价急售,有的却咬死价格不松口。这种“冷热不均”的背后,藏着郑州楼市的哪些真相?
刚需的“价格敏感”与“配套焦虑”
小张的购房预算是120万,首付40万左右。他发现,郑州刚需盘主要集中在高新区、管城区和惠济区。以高新区为例,某轨交盘推出89㎡小三房,单价1.25万/㎡,首付38万,月供约4500元,比同区域租金高不了多少。但让他犹豫的是,这些楼盘周边商业配套不足,孩子上学要跨区。
中介小李透露,像小张这样的刚需客户,最看重总价和通勤。高新区某楼盘去年卖1.4万/㎡,今年降到1.2万/㎡后,看房量翻了一倍。但远郊盘如航空港区某项目,单价7000元/㎡仍滞销,因为“配套落地至少要5年”。
改善的“品质执念”与“抗跌逻辑”
与刚需不同,在郑东新区工作的王先生更关注居住品质。他最终选择了北龙湖某高端盘,单价3.2万/㎡,总价500万。虽然价格高,但他认为“核心地段+稀缺资源”能保值。数据显示,2025年郑东新区新房均价2.4万/㎡,同比上涨8%,而远郊区域跌幅超15%。
改善型客户为何更“抗跌”?专家分析,这类人群对价格敏感度低,更看重产品力。例如,金水区某楼盘推出“第四代住宅”,户户带露台,单价2.2万/㎡仍热销。而普通刚需盘若缺乏特色,只能靠降价吸引客户。
二手房的“议价空间”与“学区博弈”
二手房市场分化更明显。二七区某老小区,2021年高峰期卖到1.5万/㎡,如今挂牌价跌至1万/㎡,但成交价可能再降10%。房东老刘说:“挂了一年,中介建议再降5万,但我不想亏太多。”
学区房则是例外。金水区某重点小学对口小区,89㎡户型总价稳定在240万左右,比去年微跌3%。家长李女士坦言:“为了孩子上学,贵点也得买。”但中介提醒,学区政策可能调整,建议优先选择“小学+初中”双优的房源。
未来趋势:分化加剧,刚需需谨慎
郑州楼市未来会如何?专家认为,核心区域房价将保持稳定,远郊盘仍面临去化压力。建议刚需族:
优先选择轨交沿线新盘,避开无产业支撑的远郊;
二手房关注次新房,老破小慎入;
月供不超过家庭收入的40%,避免压力过大。
结语
郑州房价的“冷热不均”,本质是城市发展的不平衡。刚需的纠结、改善的笃定、房东的焦虑,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楼市百态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买房不仅是经济决策,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投票。